天天报道:带上“东坡”走全国:文化学者李贵与苏轼30年的约定
2023-06-08 11:27:13 封面新闻

封面新闻记者 徐语杨

因为苏轼,一场跨越了三十年的心灵对话,初心依旧。今年3月24日,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博士生导师李贵从上海来到四川眉山。作为三苏祠“东坡大家讲”的首期主讲嘉宾,他以“跟着苏轼游宋朝”为题,进行了90分钟的讲座,角度新颖,旁征博引,令人印象深刻。


(资料图)

这是李贵1998年从四川大学硕士毕业后,第一次回到苏轼的故乡讲苏轼。

李贵在三苏祠东坡雕像前留影

30年前,李贵以四川为起点,在苏轼清风明月的旷达之境中遨游,随后去往苏轼最喜爱的江南胜境,继续学习深造。自2017年起,李贵每年都要在江浙沪等地举行十数场东坡讲座,从大学专业讲坛到街道百姓市井,每多讲一场,他都真切地发现,人们对苏东坡的喜爱,是没有止境的。

今年春天,他把多年的研究带回苏轼的故乡眉山,用文化地理学的角度,为四川当地喜爱苏轼的观众带来了耳目一新的观点。

这一次讲座,也是李贵多年来最有感触的一次苏轼讲座。这是已经成为苏轼研究领域专家的李贵,对青年时期的回望;也是一份长达30年,从学习领悟苏轼到讲授传播苏轼的文学总结。

一滴水可以见太阳。李贵认为,“苏海”本就浩瀚,越是探索“苏海”,越能体会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李贵在三苏祠讲座现场

结缘

广东少年入蜀游“苏海”

1973年,李贵出生在广东茂名化州市一个农村家庭,他最快乐的儿时记忆,就是在每天放完牛割完草的空余时间里,能抽空看一看从邻居那里四处搜罗来的书。从评书的底本,到《隋唐演义》《杨家将》,通俗小说在那时的广东农村极为流行。

通俗小说成了李贵的文学启蒙,传统戏曲和民间传说则为李贵打开了最早认识苏东坡的大门。

彼时,“苏小妹三难新郎”的故事在广东粤剧中流传极广。传闻,苏轼除了有一弟苏辙,还有一妹名为苏小妹,虽为女子,极有文才。当时另一宋朝大文人秦观欲娶苏小妹为妻,他们拜完天地礼已成,苏小妹却不让秦观进门,先以三道试题考验秦观。苏小妹的对联秦观答不出,正在着急时,苏轼从旁路过,暗中帮助给出提示,秦观才得以过关。

在李贵的初始印象中,苏轼有才华又幽默,他曾被贬广东惠州,留下“日啖荔枝三百颗”的名句。广东有谚语“一啖(一口)荔枝三把火”,“三百颗”和“三把火”在广东话中读音相似,这句谚语当是从苏轼诗句而来。正是源于此,广东人对于苏轼,总有份患难情深的亲近。

1991年,李贵考取四川大学,在填报专业时,他几乎没有任何犹豫,填了中文系。当时,川大已经是宋代文学研究的重镇,尤其对苏轼的研究,中文系更是人才辈出。从《苏轼研究资料汇编》再到《苏轼全集校注》,如今全国具有影响力的苏轼研究领域的教授学者,如张志烈、周裕锴等,当时都在川大中文系潜心治学。李贵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一次次接受着熏陶,与苏轼越发亲近。

李贵的父母希望他本科毕业后就能工作接济家里,李贵原本已经打算放弃读研,但回到学校,读书的念头依然强烈。大四那年,他在保送考试中取得第一名的成绩,得以保送本系古代文学读研,主攻唐宋文学,而他的主要兴趣在宋朝。

李贵与周裕锴教授在东坡文化国际高端论坛合影

他是中国苏轼研究会会长周裕锴教授的第一个硕士研究生,读研的一半时间里,他都在读苏轼作品,写相关论文。因苏轼磅礴的学问以及无所不包的领域,学界常有“苏海”之称。正是在这个时期,李贵真正迈入了这片海洋,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硕士毕业后,李贵继续深造。他先后报考了复旦大学王水照教授、南京大学莫砺锋教授的博士生,这两位可谓国内苏轼研究领域的两座高峰。李贵在被复旦录取之后,才听说南大也同时录取了他。

治学

苏轼成为其“人生引领者”

博士3年毕业后,28岁的李贵以教师的身份第一次登上讲台,开授大学语文及古代文学。每讲至宋代及苏轼,他总是多做停留,带领刚入门的学子们细细品读。进入2005年后,他开始给硕士研究生上课,开设有宋诗研究、苏轼专题等课程。

从学习苏轼再到教授苏轼,漫长的求学治学生涯里,苏轼在李贵心中也发生着变化:他从一个只存在于书本上的古代作家,慢慢变成一个博学多闻的大学者,再到人生智慧的引领者。李贵鲜少受到研究对象影响,但越发了解苏轼,越能感受到“苏海”之广阔。一些苏轼在千年之前提出的见解,放到现代仍不过时。

在散文《李氏山房藏书记》中,苏轼提出了关于读书的看法:“余犹及见老儒先生,自言其少时,欲求《史记》《汉书》而不可得,幸而得之,皆手自书,日夜诵读,惟恐不及。近岁市人转相摹刻诸子百家之书,日传万纸,学者之于书,多且易致如此,其文词学术,当倍蓰于昔人,而后生科举之士,皆束书不观,游谈无根,此又何也?”

“苏轼批评的是宋代印刷术普及之后,书籍唾手可及,学子反而不看书了。这难道不和当下的网络环境很类似?电子书很发达,我们能看到的书越来越多了,但大家好像也不太读书了。”李贵说。

真正学习和研究苏轼,难度很大;然而要讲解和教学苏轼,难度更高。从学生变身教师后,李贵对苏轼的探索越发细致入微。若只是自己做研究,实在不懂之处可以略过,但是作为老师,他需要把每一个问题弄懂。

巡讲

满足公众对苏轼的探索欲

2017年,李贵还在上海财经大学教书时,开设的苏轼讲座就受到全校师生欢迎。他语言幽默,角度新颖,在遵循事实的前提下,举的例子又往往能贴近年轻人,与寻常严肃的学术讲座有明显区别。很快,在上海已经创办多年的“东方讲坛”向李贵发出邀请,苏轼的人品修养与文学观念,很快在他的带动下,传遍了上海的每一个角落。

从大学讲堂、中小学讲座,再到社区活动,李贵面对的观众有对苏轼已然烂熟于心的饱学之士,也有仅知其人不知其事的街坊百姓,有大、中、小学生,也有老太太。

李贵的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首席教授王水照先生曾用“三个不”概括苏轼:“说不全、说不完、说不透”。这也很贴切地概括了为什么那么多苏轼讲座,也似乎尚未满足公众对于探索苏轼的欲求。

李贵在上海市第五十二中学讲苏轼

李贵在上海社区为家长和孩子们讲苏轼

2022年下半年以来,“东坡热”越发高涨。这一年来,李贵也带着“苏轼”在全国奔波。2022年5月,他受邀以线上授课形式在上海师范大学附属宝山罗店中学开讲;10月,上海财经大学通识课堂再次邀请他进行线上苏轼讲座;12月,他又走进上海长宁区社区,给孩子和家长们上了一堂生动的文学课;2023年2月,首届东坡文化国际高端论坛在海南举办,他在会上作“论苏轼作品的四种特殊互文”主题发言……

一年以来,李贵也忘记了具体进行了多少场讲座,只记得每一次前来听课的观众,总能给他热烈的反馈,他也在一次次的讲座中,认识与众不同的苏东坡。

2023年3月24日,他重回求学故地四川,来到苏轼家乡眉山。讲堂设在三苏祠的东坡雕塑前,站在那里,他仿佛重回了20多年前读书的时光。那时他还跟着周裕锴教授读研,师生一行人到三苏祠游学,只在眉山匆匆停留。没想到多年过去,他再一次故地重游,还登上了短松冈,拜谒了王弗之墓,游览了苏轼当年书写过的岷江江水。

近年来,李贵将目光放在“文化地理学”上,用文学、历史、地理三者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文学研究。“江山之助”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术语,意谓某个地方的地理山川能帮助作家写出好作品。反过来,李贵则以“文助江山”为切入点,探讨文学作品对古代地方的塑造,苏轼正是其中代表性人物。

经过多年研究,李贵将学术成果化繁为简,以讲座的形式传递知识。对于四川观众来说,这的确是个十分新颖的话题。走进三苏祠聊苏轼,成为李贵记忆中最珍贵的一次经历,不仅因为这里是东坡家乡,也因为前来听讲座的人,各行各业形形色色,有的甚至不远万里,从深圳来到眉山现场。一位儿科医生观众给李贵留下了深刻印象:“有许多在其他领域已经有所建树的人,他们依然保持着对传统文化学习的动力,这让我深受感动,也着实感受到在苏轼故里眉山,他的魅力是无穷大的。”

三苏祠讲座后,李贵又带着讲座去往母校四川大学,周裕锴教授点评道:“题目新颖有趣。”

在讲座里,我们跟着苏轼游宋朝,在讲座外,李贵也将继续带着苏轼走向全国。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