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测数据显示,洞庭湖总磷浓度由2015年的毫克/升下降至2022年的毫克/升,其中西洞庭湖水质连续2年达到三类,南洞庭湖水质突破性达到三类。2023年1—6月,洞庭湖总磷浓度下降至毫克/升。
2021年开始,湖南加快实施湖区总磷污染控制与削减攻坚行动计划,在湖区三市一区、农业农村污染防治等重点区域、领域集中攻坚克难,统筹污染减排、生态扩容和绿色发展,洞庭湖总磷浓度呈现下降趋势。
(相关资料图)
生态治污:尾水净化“养出”水下“绿色森林”
湖南省常德市污水净化中心的尾水排放口,是一片500多亩的人工湿地,这里种植着成片芦苇、香蒲等水生植物,形成交错的水下森林,成群鱼儿游来游去,湿地水系仿若一条嵌着蓝宝石的绿丝带。
常德市污水净化中心日处理污水能力15万吨,占市区污水总量的一半。“尾水经过湿地的吸附和净化后,水质达到三类,最终流进穿紫河,汇入洞庭湖。”常德北控碧海水务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宇峰介绍,“十几年前的穿紫河就是一条臭水沟。如今的穿紫河,岸绿水清,乘船观光已成为游客到常德的打卡游玩项目。”
在常德市汉寿县沧港镇八鸽山村,50余户村民家中的生活污水经过集中处理后,排出的尾水清澈见底,直接灌溉稻田。正在田里劳作的村民张泽稳告诉记者,如今水质好了,稻谷丰收在望,村子里的蚊虫也少多了。
记者在八鸽山村看到,一户农舍内,浓密的枣树枝繁叶茂,树下散养着家禽,却闻不到太多异味,生活污水与雨水通过不同的管道进行分流。当地农户家中,均建设三格化粪池,出水经过自然生态系统处理后,直接灌溉农田或菜园。池底沉积的污泥可用作有机肥。湖南省生态环境厅水生态环境处工作人员苏樑介绍,这种“接触厌氧+人工湿地”的处理工艺,具有结构简单、易施工、造价低、维护管理简便、生态效益好等优点。
河湖连通:让“内流河”重获新生
洞庭湖区,河汊交错,但不少水体却互不连通。湖区全长公里的四兴河,因历史原因,部分河湖长期被侵占建设成为精养鱼塘,导致水系不通,生态严重退化,水体富营养化。
沅江市委、市政府为治理水环境,拆除四兴河流域被侵占河道的矮围、网围,建设生态净化湿地,疏浚河道。如今,四兴河流域水系连通,总磷排放大幅度削减,水生态逐渐恢复。岸边的狐尾草、铜钱草、黄菖蒲层层叠叠,花草摇曳,水鸟起落,构成一幅美丽的画卷。
汉寿县沧浪河过去也饱受“内流河”之苦,河水与湖水无法连通。2020年,汉寿县投入3500万元启动了翻水口河湖连通水利枢纽工程建设,将沧浪河与撇洪河有效连通,实现了河湖水体大循环。
苏樑介绍,湖南目前已全面完成东洞庭湖国际重要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建设等项目,累计修复受损退化湿地1436公顷,清退欧美黑杨42万亩,打通了大通湖、华容河等内湖(内河)生态廊道。2022年,洞庭湖北部补水二期工程连通水系41公里。
养殖革命:绿色种养让鱼虾更鲜美
洞庭湖区作为国家重要粮食种植、畜禽(水产)养殖基地,化肥、农药、家禽牲畜粪便都是农业方面产生的污染源。湖南在华容县等9个县市区推进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规模化畜禽场粪污治理设施配套率%以上,累计完成万亩池塘生态化改造。
“过去高密度养殖,养的鱼虾病害突出,把水质也搞坏了,鱼虾也卖不出好价钱。”沅江市草尾镇立新村村民钟少文说。今年,为了维持生态和生产的平衡,他家养殖的稻田小龙虾,对产量进行了控制,每亩产量不到250斤,品质却大大提高了,收入稳中有升。
沅江市就精养池塘尾水治理和稻虾养殖尾水排放制定了具体的管控方案,一是大力推广稻虾育养分离技术,推广面积超20万亩,以养成品虾为主,每亩产量控制在250斤,减少投饵投肥量;二是种植水草,投放鲢、鳙等滤食性鱼类;三是采取“稻虾轮作”养殖模式,以自然水草为小龙虾主要饵料,从而达到既能净化水质又能增加养殖户效益的作用。
如今,洞庭湖区一大批生态养殖品牌脱颖而出。
目前,洞庭湖湿地总体生态良好,江豚、麋鹿稳定栖息数量达到162头和230余头,2022年—2023年越冬水鸟数量超过万只。
“但洞庭湖总磷污染攻坚战仍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我们必须强化协同治理,以总磷重点攻坚为载体加快促进湖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湖南省生态环境厅厅长刘群说。(记者明星)